國小生也能當Maker嗎?——曾俊夫老師的國小創客教育實踐

圖一 訪談紀錄圖

這次新媒體藝術教育的期中訪談,很謝謝球球推薦我可以訪談曾俊夫老師(綽號小黑老師),並且協助我修正邀請函,讓我得以順順利利採訪(撒花)。

受訪者:新北市中和區積穗國民小學 曾俊夫老師
採訪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陳亞馨

Why Maker?

對我來說創客(Maker)精神是浪漫的,也是一種和龐大資本體系對抗的方式。

我曾經在程式補習班教過國小生scratch,教學模式偏向坊間的電腦補習班,以線上的教學影片為主軸,現場老師負責硬體問題以及從旁協助解題。但是這樣的模式好像還不夠滿足我,我想要知道更多資訊教育的模樣。

我先在網路上看了小黑老師在2015年《FUSIONERA 聚變時代論壇》的講座,講座一開始老師就拋出了於教學現場發現的四個提問:

1.資訊課程重於軟體操作,無感餘生活及學習
2.孩子們長久處於知識的消費者角色
3.缺乏實踐動力,如果可以,轉變成知識的實踐者?
4.從改變社區開始,甚至是改變世界?

這些提問,就是我一直想了解的,看完影片後,對於「新北創客小學堂」有更多的好奇,並且希望透過實際訪談負責人曾俊夫老師,能夠更認識老師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寄出邀請函後老師很快就回覆了,謝謝小黑老師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訪談,也很榮幸可以實際探訪創客小學堂的現場。

圖二 於新北創客小學堂前合照 我(左)與曾俊夫老師(右)
圖三 新北創客小學堂內部 
圖片來源:「新北創客小學堂」Facebook粉絲專頁

國小生也能當Maker嗎?

如何將Maker導入體制內也是我很好奇的點,所以一開始就詢問了新北創客小學堂在學校中是什麼樣的定位?老師說,創客是被放在「生活科技」這門課中。

過去生活科技這門課其實叫做從「工藝」(Industrial Arts),然後九年一貫後與生物、理化、地球科學同時併入變成「自然與生活科技」,但是自然是考科,所以當時會比較偏重在自然這個項目。
現在108課綱強調科技素養(Technology),把「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相結合,成為一個新的領域。(註1)

但是國小生是沒有「生活科技」這門課的,不過國小有每週一節的「彈性課」,大部分會拿彈性課來上電腦課,所以「新北創客小學堂」有分兩種授課模式分別為正課與社團課,兩種的教學內容會有些為差異,社團課會偏向更深入的教學(更完整的技術指導),但是都是以專案導向(Project-Based Learning)為教學策略。

新北創客小學堂在幹嘛?

接下來小黑老師就分享了一些專案,有興趣的也可以上小黑老師的官方網站

想像100年後的建築模樣——3D列印與未來建築

  • 主題:未來建築
  • 技術:Goolge服務、Thinkcad
  • 專案介紹
圖四 未來建築專案成果 圖片來源:「新北創客小學堂」Facebook粉絲專頁

《未來建築》這個專案就是讓小朋友去想像一百年後的未來建築,並在課程的最後,實際運用3D建模工具(thinkcad)設計自己的未來建築。這是為期一年的課程,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先建立對於未來建築的先備知識,下學期則帶入3D建模的教學。

建立先備知識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資料,而是於課堂中,運用Google服務尋找相關資源,如Google Keep、Google Search、Google Drive等,同時帶入媒體識讀的概念,辨識真假資料。老師說,過去教軟體「操作步驟」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因為現在軟體更新速度太快,應該是讓他們主動去試、去了解,應該將重點放在內容,而非工具的使用

「你的工具最終要呈現你的專案,工具必須有意義的被應用」

曾俊夫老師

最後小朋友們設計出來的建築也很有意思(如圖四),不是單純的堆疊積木,而是具有設計理念,譬如希望建築物的採光好取代人工照明,所以設計成各個面都有落地窗,每一面都能照到光。

有別於3D教學以形式主義(formalism)為導向,《未來建築》這個專案則是以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為出發點,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3D列印不過是把他們的創作理念呈現出來的工具。

以普悠瑪事件為出發點——AI自走車

  • 主題:AI偵測疲勞駕駛並模擬切換至自動駕駛可行性
  • 軟體:科學日誌APP,mBlock v5.0.1
  • 硬體:電腦、羅技C270網路攝影機、Andorid S7 Edge智慧型手機、mBot自走車、mBot 自走車紅外線遙控器、mBlock 藍牙USB、8Cm寬黑色膠帶、60cmX40cm木板X4
  • 專案介紹
圖五 偵測疲勞駕駛的自走車測試 圖片來源:曾俊夫老師個人網站

2019年普悠瑪事件發生,老師以此為主題,希望小朋友想一想,怎麼做才能夠避免這樣的憾事重演呢?並且利用設計思考的概念做發想,先讓小朋友們對於普悠瑪事件產生同理心,然後去尋找「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最後他們運用mBolck軟體機器學習模組製作了可以偵測疲勞駕駛的自走車(圖五),透過老師的帶領讓小朋友知道AI是怎麼運作的,並且由小朋友們實際建模與測試。

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最後實作,這樣的流程也是很多新創團隊的契機,就如同老師於其他專訪當中提到的,他常常告訴小朋友們,

「把自己想像成新創公司就對了」

曾俊夫老師

實際解決生活上的問題——3D列印防飛沫面罩

  • 主題:About the COVID-19, we can help !
  • 技術:3D列印、雷雕機器
  • 專案介紹
圖六 小黑老師自製防飛沫面罩

最後是和目前最相關的時事話題——新冠肺炎,老師說近期有許多國外的團體來找他們,希望能夠協助製作防飛沫面罩,而在當天訪問的過程中,桌上也擺放著許多完成3D列印的防飛沫面罩要寄出。

而這個專案特別的地方在於,小黑老師自己也做了一個面罩(圖六),利用迪卡儂的潛水面罩改裝而成,相較於一般醫療口罩較通風也可以加入麥克風,是以老師的需求為出發點設計的,雖然外觀非常醒目,實際課堂上使用可能還是有點困難。

但是重點在於,老師在這門課當中也成為一位分享者,創造與小朋友之間交流的平台,老師說有一個理念影響他很深,

「與其做一個高大尚的東西,不如做一個真正可以幫助他們的東西。」

——曾俊夫老師

創客的精神不在於我們最後成品有多華麗,而在於利用現有的素材與環境,解決了當下的問題,讓我們生活中有多一點的推展與樂趣。

教學策略與特色-提供綠地與鷹架

和小黑老師見面時,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可以不用按照訪綱訪談沒關係,有什麼想問的都可以問」,這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讓很緊張的我鬆開了肩頸,同時也模糊了師生關係之間的隔閡,更讓我知道為什麼新北創客小學堂的社團課每次招募都會破百人,因為和小黑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我可以很自在的表達我的想法。

先前提供給老師的訪綱當中就有一條詢問說:

MAKER教育的老師的技能樹應該會長成什麼模樣呢?

雖然沒有直接明白地問這個問題,但是和老師的應對之間,我覺得創客教育的老師的特質就是讓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提供一個資源豐富的綠地涵養,讓創意可以在教室空間內發生。

就如同Mitchel Resnick給教師的建議:「主要的挑戰不是如何『教創意』,而是如何創造豐饒的環境,讓孩童的創意可生根、成長、茁壯」(註2),建立起容許犯錯的環境,讓創意可以在這片綠地上交流。

而小黑老師在指導學生專案時,也不會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答案,有時候可能是反丟問題給學生、有時候可能是貼一個網址給他,讓他從中尋找答案,因為解法一定不會只有一種,就算是蜿蜒的小路,最終也會抵達終點。

教學反思-專案最後呈現一定都要很漂亮嗎?

新北創客小學堂是以專案導向(Project-Based Learning)為教學策略,但過程中老師不斷提起「歷程」的重要性,專案最終呈現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

就如同老師分享的,曾經有一屆小朋友,想要做一隻可以自動放筆的機器人,但是到學期結束前他還是沒有完成,因為結構上太複雜、容易有差錯,但是升上國中之後,那位同學反而成為班上最懂3D列印的人,因為他在錯誤中不斷學習與修正,雖然最終無法呈現一個華麗的作品,但是在製作過程中,反覆試驗與測試的經驗,已經為他打下厚厚的底子。

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他們可以從課堂中帶走的。

個人反思

訪談完小黑老師之後,我對於Maker教育已經不是停留在想像與理論階段,而是去思考如何實踐,以及倘若我有機會站上教學現場我該如何做準備,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過程如同走迷宮般,但是這些行走的痕跡都會成為未來的養分,灌溉成為豐沛的森林

現階段的我,下一步應該是要加強自我的實踐力,不設限自己,有興趣就放膽去「玩」各式數位媒材以及傳統媒材,讓自己每個月都有一個小作品的產出,保持對於Maker的熱誠以及感知,隨時做好迎接下一個階段的準備。

創客教育,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實踐的力量。

參考資料

註1:親子天下(2019)。108課綱國中篇3│生活科技課上甚麼?懶人包一次看懂。2020年5月2日,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184

註2:江坤山(譯)(2018)。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打造X人才,培養創意思考者的4P新教育(原作者:Mitchel Resnick)。臺北市:親子天下。

當一個不用電腦教學的資訊老師,讓肢體成為訊息流動的載體。 #STEAM教育 #運算思維 #瑜伽練習
Posts created 3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